庆余年2中范闲整顿春闱有何意义# 随着剧情的发展

zqjj6e850

时间 2024年5月28日 预览 15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73549311071699506/

2024-05-27 13:37·自在自恰

#庆余年2中范闲整顿春闱有何意义#

随着剧情的发展,庆余年的主线围绕着:

有着现代人思想的穿越男范闲,顶着庆帝私生子的名号,仗着朝堂之上,宰相岳父、叔父陈萍萍,父亲范建……各方势力做靠山。开始他的整吏治,肃朝堂,收民心……等等一系列的升级打怪模式。

然而,因为范闲私生子的身份,剧中,皇子们的储君之位的争夺,朝堂之上的权力游戏,皇权与人性的较量,也是剧中的一大亮点。

一口气看了十几集。突然想起,多年前,另一部很火爆的古装剧《琅琊榜》也是有着同样的剧情:

略显愚笨的太子,野心勃勃、咄咄逼人的二皇子与誉王,还有捡漏的三皇子与靖王萧景琰。(当然,萧景琰品行是真的值得一个皇位的)

因此,今天想来对比一下。同是生在帝王家,同是储君争夺战。

《琅琊榜》与《庆余年》的皇子们有什么不同?

《琅琊榜》:太子萧景宣被描述为一个资质平平,甚至有些愚笨的角色,他之所以能够稳固其太子之位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帝为了维护政局稳定而做出的选择。至少,在梁王的心里,他是一直把太子当成自己皇位的继承人的。?

而在《庆余年》中,太子李承乾,并不像他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愚笨。他在庆帝面前的所有笨拙与不堪,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是身家性命而藏拙的表现。

因为在庆帝心中,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精明的皇子做他的继承人,而是一个资质平平,易于操控的乖儿子。?

所以,李承乾并没有萧景宣的运气。同样是太子,萧景宣确实是妥妥的候选人,而李承乾不过是庆帝维护朝堂动荡的棋子。

同样是磨刀石。《琅琊榜》中,萧景宣才能平平,但梁帝认为有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和培养他。在立太子的时候,梁帝认为自己身体尚好,可以慢慢教导萧景宣,使其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。

所以,选择了誉王萧景恒,作为太子的“磨刀石”,时刻提醒太子要居安思危。突出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。?而萧景恒也的确不负梁王的期望:誉王

萧景桓是大梁皇帝的第五子,生母为低微的祥嫔,自幼被皇后收养,因而得到了特殊的宠爱和关注。

按照传统的继承规则,誉王本无夺嫡资格,但皇后无子,对他视如己出。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超过其他皇子

誉王以其虚伪圆滑、刻薄狠毒的性格特点著称。他野心极大,对于皇位的执念深植于骨髓之中,这种野心不仅驱动着他不断向上爬,也使他在权力的游戏中变得冷酷无情。

誉王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手腕。

他先是一心拉拢麒麟才子梅长苏,希望通过梅长苏的智慧和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,并最终夺取皇位。

然而,他的计划并未能如愿以偿,反而被梅长苏设计利用,最终导致自己的覆灭?尽管太子看似无能,但皇帝更倾向于保持现状,避免更换太子带来的不稳定。

在这种背景下,誉王作为太子的“磨刀石”,他的存在更多是作为一种权力平衡的工具,他的野心和能力反而凸显了太子的无能。

而《庆余年》中,同样作为磨刀石的二皇子李承泽?

原本也像他娘淑妃一样,喜欢看书,喜欢文学,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太学里天天修书,他也想早早离开京都,离开争斗的地方。

然而,生在帝皇之家,本就是一种禁锢。

庆帝表面上十分偏爱他,说他贤德兼备,将来做个亲王委屈了。

十三岁的时候,就封他为王;十四岁的时候,就在宫外修了宅子,让他可以自由地结交群臣,广结党羽;十五岁的时候,入御书房旁听朝政之事……

庆帝在背后一直推着他,给他权利,给他撑腰。包括与叶家的联姻也是庆帝处心积虑的一步棋。

身不由己的他只能按照庆帝挖的坑,一步步地往下跳,最后,死于非命。

他自以为聪慧过人就该由他来取代太子,到头来,却只不过是庆帝权利游戏中的另一颗棋子。

同样作为“磨刀石”,誉王萧景恒,二皇子李承泽,出身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,争,得死;不争,也得死。

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,也得承受随时丧命的危机。

小时候看电视剧,一直不明白皇帝为何一直自称“寡人”或“孤“。

其实,二皇子死前给庆帝的留书四字

“鳏!寡!孤!独!”

老而无妻是为鳏,君临天下无一人亲近是为寡, 丧母独存是为孤,老而无子是为独!

古往今来,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多少帝王玩弄权术,最后把自己玩成孤家寡人的?

有多少皇子王爷们在这样的权力游戏中如履薄冰、命丧黄泉的?

在王权和江山社稷面前,哪有所谓父子,兄弟?有的只是利益和权力罢了……

#庆余年追剧中# #分享古装热播剧#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