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细
新闻当前位置:新闻详细

南京阿姨10元手作咖啡八倍速走红,看傻全网:看不懂,但大受震撼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72807005360161315/

原创 2024-05-25 13:36·夯说

以下文章来源于Vista看天下 ,作者指听

Vista看天下.

一个永远理解你的朋友

作者:指听

来源:Vista看天下(ID:vistaweek)

当在热搜上看到有人驱车400公里、坐3小时高铁,去打卡最近爆火的“南京阿姨10元一杯的手冲咖啡”时——我感觉是真的有点蒙了。

淄博烧烤、甘肃麻辣烫们怎么也想不到,下一个接过“美食流量”大旗的,居然会是一个街边甘蔗店里的速溶咖啡。这位南京咖啡阿姨最早走红,是因为有人去她店里点一杯标价10元的“手冲咖啡”。结果顾客发现阿姨直接从柜台里掏出三条雀巢速溶咖啡,哐哐倒进了塑料杯里头。

@喵了个咪

阿姨再掏出一个85后上大学时用的那种暖水瓶,在杯子里倒满开水,封好口后还贴心摇匀。

@朱科宇key

网友在底下调侃,“阿姨明明可以偷偷冲,但选择了当你的面冲”,“南京人有自己的阿嬷手作”。如果到这里结束,这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搞笑视频。但在社交平台接下来的发酵中,这位阿姨很快被捧成“不懂流量生意,只知勤劳做事的实诚商贩”。“一条咖啡三块钱,她足足给你加了三条,没什么利润的。”“阿姨以为你真的喜欢喝她的咖啡,在她心中雀巢是大牌子。”而这间卖甘蔗汁的小店,这两天也被网友迅速“攻占”,目前排队盛况是这样的——

@南京旺铺达人

很多刚刷到这件事的网友看得一头雾水:“速溶咖啡也要排队打卡,是自己买不到雀巢,还是不会烧开水?”



互联网批量捧红“良心摊主”

南京阿姨火了之后,很多人分析她的“手作咖啡”其实利润不低。“加整整三条”看起来量大实惠,但一条雀巢速溶咖啡的零售价不过一块钱左右,10块钱一杯的定价至少一半是利润。更别说瑞幸、库迪这些连锁店早就把价格压到了9.9元,卖的还是咖啡豆磨出来的真·手作咖啡。如今被捧红的与其说是便宜咖啡,倒不如说是南京咖啡阿姨这个“良心摊主”的形象。

@楠神日记

说到这儿大家就很熟悉了,毕竟现在社交平台上隔三岔五就会火一个实诚小商贩,左一个“小本薄利”,右一个“十几年不涨价”。从磁县炸串奶奶、武汉糖水爷爷,到厦门汉堡爷爷、广西2元炒粉阿姨……他们要么是慈眉善目的老人,要么是干活麻利敞亮的大叔阿姨,摊位一般都在远离景区和商圈的偏僻街道或工地。最重要的是卖的东西非常便宜——是让习惯了花三四十块吃一顿工作餐的上班族,仿佛穿越回了十几年前的物价水平。

其实我们身边都有这种小吃摊主,摆摊卖点便宜小吃,成本不高,利润也薄,他们早出晚归,赚的也是辛苦钱。本来他们只是正常做生意,直到突然被发到网上,成为某种满载人性光环的集合体。第一顶光环,是诚信经营。大家就像当初捧红坦坦荡荡用植脂末的蜜雪冰城一样,捧红承认自家用料不够好的摊主。炸串奶奶被问到酱汁是不是自己做的,坦然表示“这是我买的酱”。

@奉天小东北

这次南京阿姨最早出圈,也是因为大大方方就把速溶咖啡拿出来了。有人要求咖啡浓一点,她提前说好,“咖啡都是三条,浓一点的那就是水少放一点”。

@干饭女孩

评论区显然很吃这套——“比网红咖啡店一杯咖啡放半杯冰强多了,至少阿姨敢承认。”第二顶光环,是人情味。因为摊主们主要做熟客生意,所以大多秉持着乡俗社会的逻辑:做生意要踏踏实实,对待顾客要笑脸迎人。这反倒让习惯了冷冰冰的商业逻辑的网友,感受到了一种朴素的温情。炸串奶奶一开始火起来,不只因为她卖的东西特别便宜,还因为她听说拍视频的女孩是一个人来的,叮嘱女孩在外要注意安全。武汉一位靠“十块钱随便吃”走红的工地老板,十几个菜里只有两个素菜,其他都是荤菜。

@东北阿华在武汉

或许他是考虑工人吃饭在意性价比,便宜实惠才能把生意长长久久地做下去,但在网友眼中,这意味着一种超越了“你收钱、我吃饭”的情感联系——就像老家市场上一开几十年、从小吃到大的小饭馆,老板会给老顾客们足足的量,而街坊邻居也都愿意去照顾他家生意。当然,良心摊主们还有第三个光环,也是最重要的一个。那就是他们似乎对流量的规则一窍不通。这年头连上“王婆说媒”的人都敢立刻开账号做网红了,但被各大媒体报道的炸串奶奶听说自己火了,却只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。评论区最常见的感慨就是:“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排队,只知道有人喜欢她的小吃。”

@是鱼丸呀

刷爆短视频热搜的南京阿姨,依然在吭哧吭哧泡着咖啡。甚至在发现有人逃单后,她立刻撇下店外的打卡长队追出去找人,丝毫不顾忌周围的手机镜头和自己在网上的“老实人设”。

但讽刺的是,网友们一边赞美摊主们身上未被网红时代侵染的朴素和真诚,却在捧红他们的过程中,又用流量逻辑把他们“改造”成网络围观下又一个无趣的“景观”。

从爆火到“翻车”,流程变得越来越像复制粘贴

几年前就有一群被网络围观的“实诚摊主”。从被网红围堵到出不了门的“拉面哥”、96岁菜馍奶奶,到被迫晒证据证明自己“没用僵尸肉”的8元水饺摊主。

当时人们还会对流量盯上普通人的生活而感到愤怒,心疼他们被骤然拉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。如今不同了,每个人似乎都已经天然成为网络世界的备选演员。相比于当初一年半载才会火一个的“拉面哥”,现在社交网站几乎每个月都会涌出几个新的“实在商贩”。你有横幅朴素的“蛋堡爷爷”,我就有只收现金的“肉夹馍大叔”;你有十年不涨价的盒饭老板,我就有免费请困难人群吃包子的早餐铺老板。

@芋泥泡饭

摊主们的性格和生意或许各有不同,但在网上都被塑造成了同一个模式。先是被某个年轻人无意间发现,紧接着各路探店博主出动,拍出一大堆从机位到对话都差不多的小片段。于是广西炒粉阿姨在不同的视频里回答,“炒面两块,鸡蛋香肠扣肉都是1元”;

而炸串奶奶则反复介绍,“这个锅是我十几年前买的,现在已经没有这种锅了”。接下来就是上热搜,然后线上的热度转到线下。有人不远万里来这个小摊位排队打卡,有人竖起手机对摊位进行全程直播。

@吴不平凡很平凡

曾经自得其乐的摊主被迫疯狂出餐,在人群的包围中变得“一脸班味儿”——这就是这场以他们为主角的流量大戏的高潮了。

@“小李寻象记”

高潮戏之后,就是收尾。要么是因为卫生、占道经营等问题“翻车”,然后网友呼吁不要对他们过于苛刻。比如南京阿姨的视频底下,很多人都会提到几年前在武汉卖两块钱随便喝冷饮的“糖水爷爷”。

@路人飞.毛腿

爆火之后,“糖水爷爷”很快就被质疑“不卫生”“不刷锅”,“糖水爷爷”和家人都饱受困扰,最后干脆收摊回了河南老家。也有“实诚摊主”在热度散去后,重新变回普通的摆摊人。然后隔三岔五就会有视频拍他们现在“生意惨淡”,就像地方台社会新闻里的当事人回访。

这套“流程”如今在网上越走越快,也越走越娴熟。就像二倍速刷剧,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就错过了重要剧情。比如我前天晚上刚刷到南京阿姨冲咖啡的视频,昨天剧情就已经飞速进展到了“很多人坐飞机高铁去喝”“有人拍了视频不给钱”。

到今天,阿姨已经开始回应自己收入几何、手上的金镯子是怎么买的。搞得网速稍微慢点的网友都要一头雾水:那啥,等等,所以这人是谁啊?

又一群人的日常,变成网红景观

“实在摊主”成为一种网红范式,最初当然是源于大众对便宜、实在的朴素需求。靠打造“高级感”来产生溢价的网红美食不再流行,大家转而去追捧路边摊带来的即时满足,还有摊主身上最朴素的善意。就像上文说的,很多小吃摊老板原本只是卖着正常的便宜小吃,老主顾们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。直到他们的日常被网络推到更多人面前,成了某种简单生活的代名词。

其实很多摊主们的视频下面,都会有本地人说价格没有特别便宜。“一元四串”的炸串主要都是素菜,“四块一个”的蛋堡放在网红商业街上当然是物美价廉,但作为摆在地下通道的摊位来说只能算正常。之前山东烟台还火过一个“一元包子铺”,北上深白领想起楼下便利店两三块一个还皮厚馅小的包子,都喊着要去烟台打卡。但很多生活在小城市的网友反而很困惑:包子不就是这个价吗?

或者说,这群被流量选中的“实诚商贩”们,构建出来的是一个沉浸式的赛博怀旧乐园。成立的前提在于适当的陌生感。一个工地老哥大概不会觉得10块钱的盒饭有多稀奇——毕竟大多数工地盒饭,都是这样薄利多销的。只有吃着30块工作餐的白领,才会感慨“7元吃饱”的工地盒饭老板简直是在做慈善。但在陌生感中,又有一丝熟悉。很多人长大后不会特地光顾某个偏僻街道上的路边摊,却会被某个老实、诚恳的摊主唤起回忆。想起小时候自家楼下那个十几年不涨价的杂货店,每次帮爸妈买酱油时店主都会顺手送自己一块糖。

那时还没有网红小吃溢价,也没有层出不穷的商家套路,只有温情的乡土社会,人与人之间靠良心、人情、关系来维系。就在这样朴素的情绪之下,流量的齿轮缓缓转动。社交平台为人们提供情绪价值,网友们回馈以热度,也因此推红了一个又一个“良心摊贩”。只不过人们的注意力永远在追求更新的东西,也倒逼网络继续把一切可能成为网红的概念挖掘干净。之后“挖掘”变成“制造”,网友自发的讨论变成评论区的固定走流程。人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要素,都被以“跟风”“打卡”的方式固定成赛博景观。不过,再完美的景观也会出现裂缝。尤其是当自己的日常被套进固定的“网红”壳子,就像观众正在剧院里看戏时突然被拉进后台。不信你看,虽然很多年轻人跟风打卡过工地盒饭、网红炸串,但刷到“南京阿姨10块的咖啡真良心”时,年轻人还是看着手中9块9的连锁品牌咖啡一脸疑惑:“不是,这到底有什么好打卡的啊?!”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